一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
作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,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《与元九书》中写道: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”这虽然是文学创作的主张,对于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。要写作文,学生首先要有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,否则就是无病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,作文能力的核心是对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。学生只有对事物对人(包括学生自己)有一定的了解,才会有所思有所想,才会有“抒情言志”的愿望,然后发而为作文。所以要写好作文,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。
认识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活动。学生中常有类似的情况:同样记一件事,比如写同一场运动会,有的同学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,有的同学却能注意到他人注意不到的细节,从最普通的事物中看出美来。可想而知,前面一类人要想写好作文是很难的;而对于后一类人来说,写作文真的就是描写日常生活,就是说话。
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:“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。”对于写作文来说,发现美的认识活动至少要调动我们的观察能力、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。
1.要观察积累
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生活是作文的“源头活水”,要使源头活水源远流长,必须细观察、勤积累。我们的生活是精彩纷呈的,我们所见到的人、事、物是活泼、生动的,要随手记下春花秋月、夏雨冬雪的各种美。要有“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的责任感,要有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”的气质。积累和观察是并行的,积累和作文是厚积薄发的关系。记录生活是积累,“读万卷书”也是积累。除了留心观察生活外,还要有计划地读些名著。
2.要“多愁善感”
“情动于衷,而发于言。”写作文,当然要有真情实感,还必须要能“多愁善感”。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。”所谓“多愁”,是指多思多虑。多思多虑,才能把事情想得深,想得广,才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,从而增加挖掘和捕捉新的写作题材的机会。“多愁”所以“善感”,善感,是一个人精神世界丰富充实的表现;听一首歌,读一本书,或者碰到点什么可喜可悲可爱可恨的事,有的人大大咧咧,漫不经心就过去了,有的人却喜欢左思右想,品味咀嚼一番,这样就会产生许多细腻深切的感受,或延伸出许多有价值的联想。养成这种内省的习惯,感受生活的能力就强了,作文就“心里有底”了。
3.要会分析
这里所说的分析是指在感受事物的基础上,对观察到的人和事等对象进行理性的省察。见一叶飘零,能想到凄清的秋景;见小草吐出新绿,能想到姹紫嫣红的春天。这当然是善于观察、善于感受的表现,其实也是对事物思考分析的结果。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,写人记事就能揭示人和事的典型意义和时代精神,议论说理就能有理有据深刻缜密。
二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
有了对生活的认识感受,就面临表达的问题。怎么抒写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呢?从中学生的作文实践来看,必须教给学生三种最重要的表达能力:叙述、描写与议论。
1.叙述能力
叙述的要点是描写。
叙述是事物动态(如人物的经历、事件的进行等)的述说,无论是宏大场面的表现,还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,它都要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认识,所以它必须是生动形象、具体可感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叙述的要点是描写。背景的介绍勾勒是描写,人物的言行心理要描写,主要情节核心事件当然更要描写,甚至在议论文中叙述也必须选择性的突出相关细节,也还是离不开描写。所以说,叙述的要点是描写。
2.描写能力
描写的要点是说明。
说明的要点是说清楚时间顺序、空间方位、事物的特征、事件的程序等。虽然有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异,但就内容而言与描写的对象是高度一致的。所以在描写时,注意时间空间的因素,选择合适的角度,抓住事物的特征,倾注在人物事件上寄托的感情,学生就能成功描写具体的人物和环境了。
3.议论能力
议论的核心是什么呢?是叙述。
中学生受理论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,在说理时以“摆事实,讲道理”为主,即使没有用到具体的事例,也常常会用到概括事例。而事例论证的核心当然是事实叙述时的指向性,同样是司马迁的材料,在论证勤奋、立志、战胜挫折等不同角度的话题时,对材料的叙述显然有不同的侧重点。这种选择性就是由叙述来完成的。
事实表明,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潜力,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,帮助学生开动创新思维,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,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提高,形成由“爱写作文”到“写好作文”的良性循环,从而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。